站内搜索:

当前的位置:主页 > 机构编制管理 
解决群众健康“关键小事”——连云港市灌云县着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2-06-20 来源: 作者:事业处 点击量:

今年以来,连云港市灌云县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着眼于补短板、提弱项、抓重点、破难题,解决好事关群众卫生健康的“关键小事”,加快构建紧密型、集团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突出体制创新,优化布局强基础。着力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构建上下贯通、衔接有序、高效便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明确职责清单。强化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和保障责任,县政府负责医共体建设工作,落实领导、规划、保障、监督和考核等职责。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加大对所在地卫生院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卫健、发改、机构编制、财政、人社和医保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形成医共体建设整体合力。二是组建医疗集团。坚持公立医院布局规模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按照“统筹规划、兼顾既往”的要求,组建两个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集团,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成员为伊山、侍庄等11家基层卫生院,覆盖人口54万;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以县中医院为核心,成员为圩丰、四队等9家基层卫生院,覆盖人口27万。三是创新管理方式。按改革要求,医共体制定章程,自主设置内设机构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并计划5家基层中心卫生院开展试点,加挂“县人民医院分院”或“县中医院分院”牌子。通过明确机构性质、创新管理机制,推动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等方面优势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效益。

二、突出互动交流,上派下挂补短板。推动医共体建设工作是当前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全面建立分级诊疗模式,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基层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吸引力不够,基层机构“托不住”,分级诊疗难落地。为此,灌云县抓住“人”这一核心,在医共体内部探索岗位与编制适当分离机制,建立健全制度补短板强弱项。一是跟班学习制度。医共体内每个基层卫生院选派5名以上年轻医技人员到其龙头医院免费进修学习2年,县级医院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资质的医护领军人才担任其导师,教方法、传经验、带作风,提升基层医技人员专业水平。二是挂职帮扶制度。龙头医院每年为所属成员单位基层卫生院安排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医疗骨干挂职任业务副院长,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支持医共体内网点做出特色,也帮助挂职人员积累医院管理经验。三是交流轮岗制度。机构编制、卫健和人社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轮岗交流“一揽子”制度,建立服务基层与职称评聘、编制招聘挂钩机制。县级医院医护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定年限;医共体中高级职称岗位统筹管理,具备中高级职称聘任资格的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优先评聘县级医院补充人员,每年拿出一定的编内岗位,优先从服务期满的基层卫生院医技人员中遴选

三、突出资源统筹,编制使用有保障。灌云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两家医共体核心医院的编制均为上世纪80年代核定,其中,县人民医院核定编制444名,开放床位1100张;中医院核定编制165名,开放床位480张。两家医院均采用借用基层卫生院人员、招聘合同制护理人员、劳务派遣制使用后勤人员、返聘退休专家等形式维持运转,其编制数与医共体牵头作用不匹配、不符合。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层卫生院服务对象的减少致使基层卫生院原核定的编制数有一定的富余空间。我们将结合城乡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定期测算乡镇卫生院应配编制数;根据实际开放床位数,核定县级公立医院应配人员总量。探索建立“县级统筹、县镇共用”的公办医疗机构编制周转池管理模式医共体内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度分离,设立周转编制300名,拟在满足基层卫生院用编需求的前提下,打破层级限制,允许县级医院统筹使用乡镇卫生院编制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同步落实与周转编制相衔接的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等政策,着力打破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匮乏引人难、乡镇卫生院空余编制无人进僵局,充分发挥编制使用效益。

四、突出公益属性,规范运行提效能。立足医共体事业单位主体地位和公益属性,明确各等级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任务,建立医共体内统一诊疗标准和费用的运行机制,完善医共体绩效考核体系,强化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内部审计、费用控制等措施,加强重点指标检测,既提升医共体的经济运行水平,又体现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属性。根据人口、交通等条件,优化基层医疗布局,整合基层卫生网点,在医共体内调度医疗资源,就近就便原则落实基层首诊,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分级规范化诊疗。基层卫生院经营业绩与薪酬待遇适度分离,加大基层卫生院财政保障力度,设立医护人员差异化专项特殊津贴,46名省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年补助4万元,51名市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年补助2万元,保证基层优秀医技人才收入不减,鼓励优秀医技人员扎根基层一线,以实现城乡居民享受优质健康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